社區合伙人,你別把自己做成微商了!
方剛老師提出的核心觀點是:站在品牌商角度,社區社群才是主戰場。因此,方剛老師曾經把微信標簽改為“社區新營銷”。因為很多人不理解,方剛老師才重新改回。
我覺得方剛老師可能還得改回來!
當然,2018年下半年,社區團購已經很火了。但社區團購的立場是平臺商,典型的“互聯網營銷人+ 線下”。我們講社區社群(社區合伙人),站位是品牌商。
2018年,我與牛恩坤老師、方剛老師在實踐新營銷過程中,社區社群就是杠桿點,我們也嘗到甜頭。實踐中,我們也意識到,社區社群是從線下打通網絡空間的必備路徑。
-03-
社區社群火爆
社區社群是個專業名詞,不具備傳播性。盡管新營銷專家群體一直在推廣這個概念,但離大面積接受仍然很遠。疫情期間,把我準備用二三年時間推廣的“社區社群”概念,在一個月時間內廣為所知。
新冠肺炎期間,傳統“到店”模式遇阻,但蔬菜是剛需,因此,首先作出反應的有兩類企業:一類是新零售企業,比如盒馬,有APP;另一類是社區商超,既有店,也有社群。當傳統“到店”遇阻時,社群幾乎成為唯一的與用戶連接點。
社區門店,用社群的方式與用戶連接,就是社區社群。
社區社群本來就存在,因為微信已經是標配,而社群確實有交互方便的好處。只不過以前沒發揮意識到社群的作用那么大。
新冠肺炎期間,直播也隨之火爆。新媒體《新經銷》是最早開始直播的媒體之一,我在直播中與《新經銷》創始人趙波老師連線時提出“社區社群”的概念,后來又專門直播聊天了一次社區社群。
2019年以來,我在推廣新營銷期間,一直以社區社群作為推廣的杠桿點。如果在平時,社區社群這個專業名詞推廣是很有難度的。
青啤是第一批推出社區合伙人的企業,我沒有考證是否受到我的影響。即便不是受我啟發,也說明這個特殊階段,大家在社區社群上是有共鳴的。
-04-
社群商業,兩大戰場
社群在新營銷中的價值,我在拙著《新營銷》中,列為新營銷的基本框架:場景、IP、社群、傳播。
社群在新營銷中的價值,倒不是它作為交易平臺,而是它是打通三度空間(線下、社群、網絡空間)的路由器。
社群作為商業交易體系,表現為微商(社交電商、私域流量)。這是被主流邊緣化的商業體系。
現在營銷大致分為三大戰場:一是電商,2019年大約占社會零售總額的23.1%,已經基本接近電商的份額極限;剩下的就是傳統渠道(線下)。至于微商,份額極小,在份額統計上幾乎可以忽略。
社群商業化,有兩個戰場:一是垂直社群;二是社區社群。
垂直社群分主要適合小眾產品,以共同興趣愛好為基礎的社群,在此基礎上商業化。垂直社群的商業化有兩種方式:一種是微商類,表現方式是“社群+社群”,另一類表現方式是“線下+社群”,打通三度空間。
啤酒、白酒的社群商業化,主要是這種方式。比如精釀啤酒優布勞、泰山原漿,白酒行業的李渡,就這是種方式。
一般來說,微商是無法打陣地戰的,即便微商現在也很重視線下,但線下還是傳統直銷的表現方式?,F在精釀啤酒和白酒的社群商業化卻可以打陣地戰。按方剛老師的說法是:線下做好一個店,線上做好一個縣。
社區社群,或許是未來的主戰場。因為傳統渠道的銷量的份額是最大的,而局限于線下的流量已經封頂了,那么,線下渠道通過社群打通三度空間,實現在三度空間的“三位一體”(認知、交易和關系一體化),這是營銷的必然出路。
所有的營銷,必然走向2C。這是互聯網工具提供的便利。電商、微商,一開始就是2C;傳統渠道是2B。我們不能拋棄傳統2B,但完全可以從2B走向2C。這就是社區社群所要達成的目標:BC一體化。
2019年底,我在一篇文章中說,社群紅利消失,社群商業化才剛剛開始。因為我們愿意講社群商業,就是微商,這是社群商業最小的一個板塊,甚至是邊緣化的板塊。而未來講社群商業,最大的一塊一定是社區社群。社區社群商業,開剛開始起步。
想不到,話尤在耳,社區社群就爆發了。
-05-
社區合伙人,別忘了社區戰場
社區合伙人,雖然現在是風口,但我估計風力很快會減弱。如果現在是寶媽們在做社區合伙人,很快就會發現,快消品的多數品類根本就不適合。
再說,沒有線下支撐的社區合伙人,其實就是個微商。不要小瞧微商,微商的運營已經高度系統化。
微商已經探索出一套運營邏輯:IP+社群組織+供應鏈+線下體驗,這不是傳統品牌商短期內能夠做到的。有些品類,如知名啤酒,因為客單價較高,新品毛利稍高,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的紅利。多數快消品的社區合伙人,可能還沒有正式運營,就有可能在疫情之后煙消云散。
對多數快消品行業來說,社區合伙人,關鍵是要找到社區主戰場。
社區,才是社區合伙人的主戰場。如果有一個具象的門店,則再好不過。
文章一開始,就想厘清社區的概念。社區,就是一個地理概念。
依托社區社群,做社區合伙,大致有兩條路徑:
一條路徑是從社群到社區(門店)。三只松鼠的線下“聯盟店”就是如此。他們選擇具有IP特征的人作為合伙人,因為有IP特征的合伙人,他們在社群運營能力強;然后讓合伙人在線下開店。
三只松鼠的“雙IP”聯盟店,既有門店的社區流量,也有社群的流量。雙重流量疊加,既比傳統線下門店好,也比微商強。特別是有些合伙人有2B的關系戶,銷量會更好。
另一條路徑是直接選擇有社群運營能力的門店當合伙人。我們看到,這次選擇社區合伙人,不少企業是這么干的。
這么干就對了!
BC一體化的邏輯是:線下有存量,線上有增量。增量可以激活存量。
這么一來,社區社群的價值就是:不以社群為交易平臺,而以社群為傳播渠道。比如,李渡的云店模式就是:線下強體系,社群傳播引爆,云店訂單,集中交付。
社區社群是能夠把社群價值極大化的商業模式。社群有三大功能:強社交,中傳播,弱交易。
社區社群天然打通了線下與社群,形成了下列邏輯:線下強關系、深體驗;社群強交互,強傳播,網絡形成訂單。所以,交易不是社群最強的功能。
-06-
社區很小,生命力靠密度
微商是垂直社群,垂直社群的特點是地理密度很小,但地理跨度很大。白酒、精釀啤酒,很難在一個社區形成大密度,但因為客單價高、毛利高、用戶同質化強、客戶黏性強。所以,雖然從地理上看密度低,但通過地理上的大跨度,仍然能夠支持社群商業成立。
多數知名快消品,客單價不高,毛利不高,而且有大量即時消費,比如,瓶裝水多數場景就是“即買即喝”,快消品在電商平臺占比不高,即是如此。
社區社群決定了主要用戶在社區,中國的社區,地理空間并不大。所以,用戶密度必須足夠高。快消品品牌,很少有專業店,因為即使是SKU眾多,比如雙匯幾乎上肉制品方面是全品類,而且生鮮肉是高頻、高客單價,但1999年建雙匯專賣店時,仍然是“10萬人一個店”的分布。
快消品的消費特點,決定了真正的社區合伙人,極難依靠單品類、單品牌存活。如果做成微商模式,又不具備微商的毛利率和客單價。
因此,我的判斷是:社區合伙人,如果真的是在做社區,就要依托現有終端店,依托終端存量,擴大增量,以增量激活存量,以社群發揮杠桿效應。現在看來是最好的模式。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